上海股票配资
“换脸”的墨迹天气。
手工劳动/兽妹
出品/独角兽观察
“太丑了,还我以前的墨迹天气”“吓我一跳,这黑漆漆的标识,我还以为手机被植入了什么软件……”
7月16日,墨迹天气的用户迎来了一场猝不及防的品牌变脸,那个陪伴用户十余年的浅蓝色云朵标识被黑橙配色的“MOJI”字母标识取代。
这场由官方发起的“从告知天气到决策赋能”的品牌升级,却演变成一场用户与品牌的情感对抗。许多老用户跑到社交媒体疯狂吐槽被“黑化”的新标识,有老用户直言“这是对十年感情的背刺”。
这场标识更迭风波背后,是这家坐拥亿级用户的天气APP在商业模式转型中的深层焦虑。
01
墨迹天气“变脸”
早在2023年初,业内就有消息称,快手正着手正式入局信贷领域,到了2023年末,快手进一步落实金融野心,陆续招兵买马,其中涉及风控合规、供应链金融等方向的岗位。
今年的这个夏天格外热,墨迹天气也会“热”得“黑化”了。
最近,用户习惯性地打开墨迹天气APP查看当天气温时,屏幕上那个陪伴多年的旧标识消失了。
曾经那朵带着柔和曲线、浅蓝色调的云朵,是无数用户心中天气查询的温暖符号,它简洁明了,一眼就能让人联想到 “天气” 这一核心功能,也寄托了用户对这款 APP 的情感依赖。而新登场的黑橙配色标识,以硬朗的线条和“MOJI”字样呈现,风格突变,从文艺清新转向了工业风。
一般来说,企业标识更新大都在原标识基础上,进行更改或升级,以保持品牌形象的延续性,但墨迹天气这次不论是风格、主色调,还是要传递的理念,属于完全换了一张脸。
这样的变化立刻在用户中炸开了锅,许多老用户跑到微博、小红书上吐槽:“新 logo 像个廉价的山寨软件标识,完全失去了原来的辨识度和美感。”
还有用户吐槽:“黑色给人压抑感,和天气 APP应有的轻松氛围格格不入,每次打开都觉得很不舒服。”
更有情绪激动的用户表示:“用了十年的 APP,就因为这个新logo,果断卸载了,太让人失望了。”
社交媒体上,还有热心的网友发布了“如何换回墨迹天气旧logo”的“教学帖”,引来了不少用户驻足“学习”。
目前,对于老用户的不满,墨迹天气还没有回应。按照官方的设想,此次品牌升级是为了强化 “预见型气象服务”定位,完成从“告知天气”到 “决策赋能”的品牌心智迁移。
但显然,这个心智迁移已经伤害了许多老用户的心。
业内人士分析,旧标识以云朵为核心元素,直接关联 “天气” 这一核心功能,具有极强的识别性和情感连接力;而新标识中的“MOJI”字样虽与品牌名称相关,但缺乏与气象服务的直观关联,且黑橙配色过于突兀,打破了用户长期形成的品牌认知。
用户的抵触不仅是对标识设计的不满,更是对品牌情感的割裂。用户使用墨迹天气多年,早已对旧标识产生了深厚的情感,新标识的出现让他们感到被忽视。
02
老派的墨迹天气
虽然名气远不如微信、抖音这些国民级APP,但论资历,墨迹天气比他们诞生得更早。
10多年前,墨迹天气创始人金犁放弃了塞班团队的外企光环,拿着全部3万多元积蓄,抱着能写一款很多人会使用的产品的愿景开始了创业历程。
2010年,墨迹天气在智能手机兴起的浪潮中应运而生。彼时,智能手机用户对天气查询的需求日益增长,而市场上的天气类APP功能单一、体验不佳。墨迹天气凭借精准的天气预报、丰富的生活指数(如紫外线强度、穿衣建议等)以及简洁美观的界面,迅速脱颖而出。
2011年,墨迹天气用户量就突破千万;2012年,注册用户超过1亿,同年获得阿里、创新工场等机构的千万美元融资,加速了其市场扩张;2014年,用户累计量达4亿;据最新数据,其累积用户已高达7亿,天气日查询次数超过6亿。
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,墨迹天气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。2014—2017年9月,广告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90%以上,对广告的依赖程度极高。
2016年,墨迹天气首次递交创业板上市申请,拟发行不超过1000万股,募集资金约3.4亿元。然而,由于营收过分依赖广告、营收结构单一且持续性存疑等诸多问题,其IPO申请被否。
这次IPO失利对墨迹天气的打击是多方面的。
原本希望通过上市为其带来充足的资金支持,用于技术研发、市场拓展等,但失利后,公司的融资渠道变窄,资金压力增大。其次,品牌形象受损,IPO失利让外界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产生质疑,影响了品牌的公信力。再者,战略布局受阻,原本计划借助上市资金推进的多项业务拓展计划被迫搁置,延缓了公司的发展步伐。
从行业竞争来看,天气类APP市场门槛较低,竞争对手不断涌现。手机厂商自带的天气插件功能日益完善,分流了大量用户;其他第三方天气APP也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,抢占市场份额。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,没有资本的持续加持,墨迹天气的用户优势逐渐减弱。
03
转型路上的矛盾
IPO失利后,墨迹天气开始寻求战略转型,从纯C端转向B端客户成为其重要的转型方向。
为了开拓B端市场,墨迹天气加大了技术研发投入,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企业客户的气象服务产品。比如,面向航空领域的创新SaaS平台AeroMetis是其代表性成果。该平台通过整合海量气象数据,运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分析预测,为航空企业提供精准的气象决策支持服务。
除了航空领域,墨迹天气还积极拓展物流、农业、能源等行业的B端客户。
“目前墨迹天气付费会员实现了翻倍增长,企业客户超200家。”2024年,墨迹天气高级副总裁黄耀海向媒体透露,墨迹天气从2014年开始盈利,广告是主要的变现方式。但目前包括to B业务和会员服务的非广告业务,已经带来了超过10%的营收,未来盈利模式会逐渐优化。
此次品牌升级也是其战略转型的重要一环。新标识由蓝变白底“日出橙”渐变,新字体“MOJI”+标语“Foresee the Unseen|让未知,可先知”,官方解释为强化“预见型气象服务”定位。其战略目标是吸引更多B端客户,提升品牌在企业级市场的影响力,同时向外界传递其在技术研发和服务升级方面的决心。
然而,在转型过程中,墨迹天气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矛盾。
B端市场,竞争异常激烈。传统的气象机构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技术积累,在行业内占据着主导地位;其他科技企业也纷纷涉足气象服务领域,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,不断推出创新产品。墨迹天气需要在技术、服务、价格等方面形成差异化优势,才能在市场中立足。
C端市场,用户数据停滞不前,APP端用户还有流失的迹象。近几年墨迹天气的活跃用户规模总体“稳中有升”,但增速已明显放缓。2023年底,QuestMobile口径的月活用户(MAU)约1.5亿;2024年底,同一口径仍维持1.5亿上下,而墨迹官方在10月对外演讲中给出的数字是1.8亿,但口径可能包含小程序与极速版等全端数据。
从结构性变化来看,APP端增长见顶,甚至出现轻微负增长,
从用户黏性来看,墨迹天气APP的用户使用时长较短,单个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只有2分多钟。用户点进去只是为了看看天气,看完就出来,花不了多长时间。
而且,在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自带天气APP的背景下,类似墨迹天气这种功能较为单一的APP很容易被复制和取代,用户额外安装一款天气APP的动力不足。
但作为一款穿越了整个移动互联网周期的APP,墨迹天气也积累了一批忠诚的用户,而此次更换标识,最受伤的恰恰是这一批老用户。
用户普遍认为新Logo“太简单、像PPT模板”,橙色与天气冷静理性的传统认知反差大,缺乏识别度。此外,升级后首页信息流广告位更密集,被质疑“Logo焕新只是给加广告找个漂亮的理由”。
在用户看来,墨迹天气在向B端转型的过程中,忽视了老用户的情感和体验,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牺牲了用户的信任。
一直以来,墨迹天气都在探索自己的商业化路径。对大众而言,更熟悉的是墨迹天气的to C服务,这些to C服务为墨迹天气带来会员和广告营收。但与其他工具型应用相比,墨迹天气的商业化并不多元。
截至目前,墨迹天气APP只有资讯类、社区类的产品,并未像美图秀秀和WIFI万能钥匙等应用程序一样,上线电商、金融、游戏等相关产品和服务,也未给第三方产品和服务引流。
墨迹天气的转型之路充满了艰辛和矛盾。从C端到B端的转型是其摆脱单一盈利模式、寻求新发展的必然选择,但在转型过程中,如何平衡B端和C端的需求,如何提升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,如何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,都是墨迹天气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此次新标识引发的争议上海股票配资,或许只是其转型过程中众多挑战的一个缩影,未来,墨迹天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(完)
永盛金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