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能源局于7月31日发布《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(2025)》配资盈利网,系统梳理了新型储能的政策框架、技术路线及市场应用成果。报告显示,截至2024年底,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全球比例超40%,锂离子电池技术路线以96.4%的占比主导市场。与此同时,储能产业链企业上半年业绩表现亮眼,行业正加速向高质量增长与技术竞争阶段转型。
新型储能政策框架成型,装机规模全球领先
《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(2025)》指出,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新型储能政策体系已初步构建,推动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。截至2024年底,国内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总规模达7376万千瓦/1.68亿千瓦时,占全球累计装机的40%以上。应用场景方面,独立储能、共享储能及新能源配建储能成为主要模式,合计装机占比近90%。其中,独立储能与共享储能装机规模达3412万千瓦/7432万千瓦时,占比46%;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规模3097万千瓦/7379万千瓦时,占比42%。
报告强调,新型储能的快速部署有效支撑了新能源消纳。2024年,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火电,储能系统在调峰、调频及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升中发挥关键作用。国家能源局提出,2025年将重点完善储能市场机制、推动技术攻关,进一步巩固产业优势。
锂电技术占据主导,产业链协同加速降本
技术路线方面,锂离子电池储能以绝对优势主导市场,占已投产装机的96.4%。压缩空气储能与液流电池储能分别以1.0%的占比紧随其后。锂电池的成熟度与成本优势成为其市场主导的核心因素。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达11.7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24%,其中储能型电池产量为2.6亿千瓦时,占比连续三年提升至22%。
产业链企业上半年业绩印证了行业的高景气度。据公开数据,杉杉股份等储能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幅最高达1265.61%,主要受益于负极材料需求增长及偏光片业务稳定贡献。市场层面,2025年上半年国内储能招标量达126.3吉瓦时,同比增长101%;中标量189.8吉瓦时,同比增幅182%。
与此同时,行业竞争焦点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。固态电池、钠离子电池等多技术路线研发加速,强制性国标GB44240-2024的实施推动企业强化安全设计。市场模式亦从单一设备销售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,虚拟电厂、电力现货交易等新型盈利模式逐步普及,智能化运维与AI调度成为资本关注重点。企业需在技术突破与市场协同中寻求平衡,以实现降本增效与可持续发展。
本文源自:金融界配资盈利网
永盛金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